close

R0012404.JPG 

台灣目前仍然留存不少傳統產業,他們有著獨特的技術與工藝,然而這些經年累月所淬煉出的技術與工藝卻面臨著逐漸凋零的窘境,機械化時代來臨、社會變遷、產業結構改變,一連串原因加速許多傳統手工業的沒落。其中如製香業,早已踏入「夕陽產業」的行列中,面臨這樣的消退,我們更希望能夠為其留下紀錄。此次我們訪問一位製香師傅──陳東水先生,從他踏入製香產業的歷程,到製香的技術、步驟,理解製香產業的過往與現況,書寫他的個人生命故事。


R0012388.JPG 

陳東水先生出生於嘉義中埔山區,由於家境較差,吃飯沒有菜可以配,只能拌著鹽巴將就一餐,也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,他養成了刻苦耐勞的性格,他說在學藝的路上,也並非如此順遂。據他回憶1970年代時,許多產業皆是以學徒制為基礎來招收新人,他們可能領著極少的薪水或是不支薪,由工廠老闆提供吃住,做一些打雜的工作,同時跟在師傅旁邊,盡可能學習工藝技巧。他曾在車床、裝潢業當過學徒,但由於身體不好,在裝潢趕工時好幾夜沒得睡,氣喘發作,最後只好作罷。幾次失敗後,他身上也沒有錢了,但也不願意回到山上老家,只好在嘉義火車站露宿一晚,隔日在朋友的介紹之下,才踏進製香業當起學徒年少時便到嘉義市區學製香。以製香業來說,學徒必須在早上5、6點,師傅尚未上工之前先整理工作台、備料,等師傅來後,侍立在旁,等待師傅的命令,除了利用這段期間觀察師傅的手法以外,也可能趁師傅空閒時向他們請教、實作。從學徒到「半桶師傅」,代表他們已經有足夠的能力,但因製香品質上仍無法完全掌握,工資會低於正式的師傅。


R0012399.JPG 

對他而言,從學徒到師傅,最大的差異就是擁有經濟能力。當時製香師傅的收入是以件計酬,陳先生說他因為手腳勤快、成品品項優美且產量高,許多製香廠都很願意雇用他,為了賺錢,他不曾請假,也很少出去玩;為了改善家計,多數賺到的錢都拿回家中,當時家裡只能燒柴煮飯,因此他也買了一桶瓦斯載回山上老家,希望讓家人能過上比較好的日子。


R0012407.JPG  

我們利用這次機會拍攝立香的傳統製作方式:首先必須調配香料及粘粉,香腳沾水後裹上一層粘粉、再裹上香料,並將香腳末端染上紅色的顏料,最後經過幾天的日曬,才宣告完成。我們觀察,製香過程時師傅必須全程站著,運用臂力、「手尾力」將每根香腳展開、旋轉、輕撞,以求均勻裹上香料,這段過程以文字書寫看似十分簡單,實則製香師傅每一吋肌肉都呈現緊繃的狀態,站立一整天以及製香廠內香末的飄揚,使得多數師傅有著脊椎關節、呼吸系統的職業病,而且工作一整天後,會粘著滿身的粉末。他感慨地說,製香是十分「硬道」的工作,加上現代人對於傳統信仰已不如以往堅定,年輕一代多是「拿香跟拜」,需求降低,自然也越來越少人願意再踏入製香行業。


R0012408.JPG 

轉眼就是三十個寒暑:從學徒到師傅,接著成家立業,開起一間金紙香燭鋪,當他訴說過往的艱困時,口氣是如此地平靜,但我們卻看見他對這個行業以及生命的堅持,並不因艱難困苦而退縮。他並沒有崇高的社會地位,也不見得有亮麗的人生,綁住他的只是一間小小的金紙香燭鋪,但那就是他的出發點與終點,他經營生命的所在。


文章:陳建言

攝影:陳建言

採訪:陳建言

地點:嘉義

arrow
arrow

    COFFEE POE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